對於這個世界,無論採用何種認知框架都不可能是全然正確的。但某些框架確實有所幫助。
台灣的考試教育非常推崇「標準答案」,此事已有多方針砭:「……但台灣因為聯考的因素,「分數的公平性」變成凌駕一切的重要問題。 也因此,教材內容也多配合「公平性」而一律有標準答案。 沒有標準答案的,就根本不放入考試、甚至不放入課本不放入課綱。」(節錄自:【台灣教育若說有什麼害人不淺的地方,我個人覺得是「標準答案的追求」】)
我得承認這對我的影響非常非常深遠。在十幾年台灣教育系統的訓練下,我被灌輸了一個信念:面對問題,不必問『能不能做到?』,只要問『如何做到?』
特別是數學科,學校課本從不提希爾伯特的23個問題或是各式尚未證實的猜想。故此,我所遇見的試題,無非是當齡學生所能受的。凡出現在考卷上的題目,必定有解。所以我無須懷疑這問題能不能被解決,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專注在如何解決。
如今雖離開校園已久,而這種思惟仍根深蒂固在我腦中。
有些時候我能比別人多解決一些問題,我發現其決定性的差異並非在智力或能力,而是在於信念不同。當身旁的人認為「應該就只能這樣了吧……這應該沒辦法了吧……」,我通常態度傾向是「這一定有解啊!怎麼可能做不到?只是暫時還不知道如何做到而已。」
思惟既成,全面適用。當我看著一團混亂的魔術方塊,想的是「這一定能復原啊!」當我修理器械時,想的也是「這一定能修好啊!」當我寫程式的時候,想的也是「這功能一定能實現啊!」甚至當我除錯的時候,想的也是「這個臭蟲一定能抓出來啊!」
當然,我的理性思考也知道並非事事皆能如此存在簡單解,但是我的心態已經被制約了,就像是綁住大象的細繩一般。而這個「凡事皆有解」的認知框架顯然是錯誤的,但我到目前為止還不想矯正過來,因為它確實還蠻有用的。